偏厦养老不可取
发表时间: 2023-02-07 来源: 广州文明网

分享到:

  过年期间,走亲访友,看望一位百岁的老奶奶,住在偏厦中,名叫胡凤秀,她的一生,养育了八位儿女,儿孙遍布北上广,居家务农的四个儿子,也都住在新楼,可是,老奶奶去哪家生活,都是住偏厦。老人这样的“待遇”,在农村存在一定的比例。

  在农村的正屋之旁,常会搭起一间偏屋,用于放杂物。为了说起来响亮,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天南海北的农村人,往往习惯把偏屋叫作“偏厦”。这个厦,本意是指高楼大厦,但硬生生被大伙用在了一间占地面积很小的偏屋上。

  山野万万里,余生路漫漫。今天,正屋的主人,还居于家庭中的C位,没料到时光不经用,肩上的扁担、日暮的酒杯,哗哗地送走了流年。孩子们长大了,接过了当家人的担子。老家主青丝成雪,成为老弱群体,在失去了劳动价值,有了病痛以后,衣食起居都得依赖儿孙。时日久了,难免招到儿孙(媳)的嫌弃,于是,偏厦成了老家主的唯一退路,他们佝偻着腰搬了进去,成为儿孙身边的“空巢”老人。

  相对正屋来说,偏屋的采光较差,冬冷夏热,对老人的健康并不利。这些为幼年儿女遮风挡雨的人,到了晚年,却要去承受自然界对他们的考验。作为他们的后人,却认为老人年纪大了,不讲卫生,住到旁边,不少他们的吃穿就行了。作为老人,为了全家的和谐,面对外人的质疑,也会说,我住在偏厦很好,不用爬高上低。

  处于盛年的当家人,面对栖身于暗黑偏厦的亲生爹娘,于心何安?作家和哲学家周国平言:“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,把命照看好,把心安顿好,人生即圆满。”父母垂垂老矣,子女就是他们生命的守护神,在住的方面,放在偏厦守护,于心难安,于邻难看,如何修得人生圆满之境界?

  每个家庭,都应当倡导良好的家风,第一条就应当是敬老,敬老的第一件事,是让他们住得舒适,而不是年轻家主住正屋,让这个家庭的创始人住偏厦,还显得心安理得。如此的言传身教,下一代看在眼里,今后也会效仿。

  现在的很多家庭,对自己生育的儿女过于宠爱,对于生养自己的父母却是薄养,有的还互相推诿,逃避养老责任。正屋与偏厦的一墙之隔,隔断了三四代人的天伦之乐,使老人本就平淡的老年生活更加难熬。他们早就退出了社会竞争,又还要在家庭地位上退居二线,他们能有几个强大的心脏来承受人生的失重?他们的余生,本就以日月年计,劳作了一辈子,儿孙满堂,华屋在旁,为什么就不能厚待他们?

  “养儿防老”是传统观念,在执行中,多少都被儿孙们打了折扣,各村组应当借着乡村振兴的契机,改革创新,将新时代的养老事业发展起来,采取多元化的助力养老方式,如居家+长者食堂,居家+网络通讯,居家+志愿者服务,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、花园式健身广场、健康理疗屋,加快村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,也让年轻人能安心务农或上班,对后院放心。

  一旦立体化的社会助力养老方式建立起来,住在偏厦的老人,在家中的地位也会得到提高,搬回正屋居住,想必子孙也不会反对。各村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时,将老人居住条件明确列出是居正屋,也会助推家庭养老风气的好转。

  敬老助老,远不是一场社区的义诊活动,是从实际出发,需要各方力量长期付出的一项托起幸福夕阳红的大工程。

  流年不弃桑榆老,百岁安康皆有责。冷心不走心的偏厦,还是让它保持原有的杂屋堆放功能吧。

钱春花(广州花都)

责任编辑: 丁欣婷